当前位置:买老域名要注意什么资讯2021:科技圈驶离「避风港」
2021:科技圈驶离「避风港」
2022-09-18

刚刚翻篇的 2020 年,对中国的科技圈来说该如何定性?这可能是个令人精神分裂的问题。

一方面,中大型科技公司股票高涨,业务继续向前。另一方面,他们遭遇的公关危机、政策约束、以及面对的社会情绪也历史性的到达高峰。

他们突然不再是被包容的「科技先锋」,被向往的「创业英雄」,被崇拜的「商业偶像」、而成为了被认真审视,不断诘问的「未知力量」。

据我了解,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复盘 2020 年出现的这些现象,因为这已不是个「明日天气」如何的问题,更像是要面临一个「季节」的更替,这需要做更深入的思考和调整。

所以,为什么在 2020 年科技公司们失去了多年来的「避风港」?而 2021 年的科技圈,又将面临什么?

「蜜月期」是怎么结束的?

互联网发展初期,著名的「避风港原则」成为了保护这个新生力量发展的「温室」。

这来自美国 1998 年制定的《数字千年版权法案》(DMCA 法案)。美国当时规定所谓的「避风港原则」主要面对的是侵权问题。考虑到未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,网络公司没有能力和时间对他人上传的作品进行逐一且全面的审查,无法知道侵权事实的存在。所以如果出现侵权问题的时候,在著作权人通知的情况下,对于侵权内容进行移除就可以不承担责任。

「通知+移除」这种避风港原则,本质上是「知错就改」、「不知则无罪」的原则。这降低了网络空间提供型、搜索链接型等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,从而刺激了这些公司的发展壮大。

2001 年,中国著作法的修订过程中,涉及网络著作权以及网络侵权的问题已经开始大量出现。中国也是这个时候引入了避风港原则,也客观上助推了新浪、搜狐、网易、百度等众多企业的发展。

这一包容和鼓励发展的思路,后来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。对于互联网和科技创新领域之后的一场场变革,监管层和社会也采取了「鼓励探索、见错改错」的心态。于是「技术中立」论成了主旋律,除非某件事严重违反「公信良俗」,或者冲撞国家基本政策。

但经过 20 年的发展,如今似乎情况不一样了。当年要鼓励的科技互联网公司,已经从可爱的孩子,长成了精壮的少年,甚至有的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巨头。这时候「包容和鼓励」显然会被「责任与约束」所取代。

但这还不是社会心态变化最核心的原因,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尾声,「数据智能」红利期的消失。

2007 年苹果第一代 iPhone 面世,智能手机时代拉开序幕。iOS 和 Android 两分天下,实现了系统层面的标准化;在硬件层面,智能手机的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不断加强,智能手机在 10 年内快速实现了平价化和普及化。

整个行业的价值点开始由硬件转向「数据」。或者说,不断丰富的商业数据和用户数据,带来了

真正的

商业变革。

10 年来,现实世界不断被折叠到互联网中。社交、电商、生活服务、内容消费被不断重新定义,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,也给用户带来大量便利,而那些能给用户便利的公司,也积累了大量「用户资产」和「数据资产」。

紧接着,行业的价值点进一步转移到对于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层面,这也引爆了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红利,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飞速发展。在新的技术支撑下,对数据资产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效率,某种程度上这完成了「数据化-效率提升」的往复循环。

而之前赢得了用户资产和数据资产的巨头,当然也更有机会给数据加上智能,进而在价值创造上再上一个台阶。

直到 2018 年的时候,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进入平台期,同时科技互联网领域产业格局基本也已经形成。因为巨头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用户和数据资产,新一代的创业者已经很难再有跑马圈地的机会,大多是在细分领域寻求运用数据智能的机遇。

正是这个历程,最终也让中国社会广大用户与科技互联网企业的「蜜月期」,走向了终结。

过去 10 年,科技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好处。无论是「薅羊毛」的时代,还是日新月异的创新产品,以及用户体验的进步,这些都源于企业之间为了抓住时代机遇所带来的激烈竞争,以及背后资本的加持和催化。

为了赢得用户资产和数据资产,科技互联网公司聚焦在与用户建立了非常好的「双边关系」,对用户展现了最美的一面。

但如今格局已定,这些企业的当年耳目一新的服务,已经变成日常「油盐酱米」的相处。于是这场变革中未完善,过去被忽视的一些负面的东西,哪怕是只是概率上无法避免的局部问题,也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。

从「双边」到「多边」